行家
Expert
共同战“疫”,客服人在担当
hot服务在左,宽容在右,
hot新型冠状病毒来袭,带给...
new行路难,春运更难
【重磅】客户观察网全新...
请填写需要找回的账号
预览
可上传的图片格式JPG、JPEG、PNG,图片大小不超过5M
5月8日-9日,2025(第九届)中国客户服务节在重庆圆满落幕。在客服节期间,中国客户服务节组委会联合容联七陌成功举办了“「AI进化论」大模型驱动下的客户体验变革主题论坛”。 容联七陌智能客服营销产品专家——王琦受邀出席论坛并带来了《构建AI营销的三角引擎:场景×技术×增长闭环》的主题分享,他分享了构建AI营销的三角引擎——场景、技术、增长闭环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案例。
亮点总结:
如何抓住AI?
如何借助AI技术把业务做得更好?
AI营销的三角引擎结构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什么?
容联七陌智能客服营销产品专家 王 琦
文末获取直播回放及嘉宾分享PPT
2018年前后,关于应用实践大模型的探讨已然出现,特别在DeepSeek横空出世后,各界关于AI应用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,业内同仁围绕“如何抓住AI”“如何借助AI赋能业务”“如何借助AI技术把业务做得更好”等焦点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思考,以期寻找到智能时代下的破局方法论。
那么作为AI应用方案的提供商,做好AI营销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之一。
01
AI营销的三角引擎结构
“AI营销”是一个看上去很美,实际落地很难的概念。
第一由于场景碎片化,无法嵌入销售流程。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、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延伸出不同的策略,这些策略在落地的过程当中又需要不断地实验,受当前AI能力的局限,营销很容易走偏。
二是技术堆叠,模型装上去但难以调优。部分公司存在技术崇拜,认为过去无法解决问题是受技术局限,如今新技术出现后,一定要应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,但事实证明这一认知并不一定正确,因为如今AI做的事情仍然是在不断迭代和优化重复性的工作,释放人的生产力,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,仍不能完全交由AI来解决,甚至很多人工能够解决的问题,对于AI来说却是无解的。因此AI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来进行。
三是闭环断裂,触达后无法追踪和反馈。受限于AI的能力(比如ChatBI),如果把BI的场景交给AI,很容易出现一些幻觉问题。究其根本,在于懂技术的人不懂业务场景,懂业务场景的人却不懂技术。
图 嘉宾分享PPT
(一)AI营销不是“工具组合”,而是“系统工程”。
我们希望通过底层的大模型能力赋能相应的产品。但是在赋能的同时,不希望与之发生深度耦合,而是以“点对点”的形式生产产品模块,其中的产品模块是可迭代的,可以随着技术的突破进行迭代。
同时,在数据闭环部分,ChatBI并不可行,只能通过人工把数据反哺给AI,并通过人工策略把AI放在具体的场景里,以这样的方式搭建出系统化、工程化的营销场景,并顺利运行起来。
容联的方案贯彻“不是做一个模型,而是搭一个‘能跑’的引擎”的底层逻辑。
其中的引擎其实就是在大模型危机里,把大模型嫁接到一些业务场景当中,在这些业务场景当中产出业务数据,并把业务数据通过策略输入到不同的AI模型中,进而让整个闭环的数据能够帮助AI不断进化,逐渐加深AI对特定场景的认知,执行效率会不断得到提升。
(二)AI营销的三角引擎结构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什么?
图 嘉宾分享PPT
第一是营销场景的落地。即营销已经落地的功能,包括意图打标,思域话术助手,自动执行任务等。
第二是对合适的技术能力判断。现在大众对于AI技术普遍有两个认知,第一个认知是现在AI无法解决的问题,未来一定会得到解决;第二是筛选现有技术解决当下的业务需求,选取当前技术中的最优解,进行合理的资源投入。
第三是闭环机制,除了智能体通信协议(例如MCP、A2A等)的内容引人关注外,AI进化相关的内容同样备受瞩目。
AI的进化需要靠具体场景下产生的数据不断反哺给AI,然后进行具体场景的编辑,让AI能够理解场景,进一步实现在单点上的涌现。
容联闭环机制的建立是希望未来在客服营销领域,实现“营销层面上的AI进化的先行者”这一目标。
02
营销场景AI应用范式
营销场景中,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模型真正“跑起来”的问题。
第一,智能外呼能力发起。容联的这项技术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,但我们仍然认为这应该归类在“不应该用AI解决的”类目当中。在经过了多年尝试后,虽然系统可以稳定地、有策略地、批量地执行外呼计划,但让AI来承担任务的发起者的角色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
第二,关于ASR(语音识别),这是容联上半年的业务重点。我们支持中英自由说和英粤自由说混合识别,提供多语种支持包括:泰、西、越、印尼、马来、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语言以及国内的一些方言,可以扩大在AI语音方面的业务范围,并不断地提高识别精准度,目前整体通用字识别率可达90%。
图 嘉宾分享PPT
第三,关于TTS(语音合成)。图中的模型链路(如上图)看起来十分专业,但其实是一个老旧的模型。
近年来,我们一直在关注一些前沿的模型,包括很多海外的端到端的或基于情感的模型,国内技术因受限于模型本身的能力尚无法应用这些前沿模型,但是我们一直在关注并且时刻准备着,只要国内“端到端”或者“情绪识别”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我们第一时间应用之后,便会得到更流畅、更富人性的AI语音。
第四,AI的标签能力。如今我们的技术具备在AI客服、AI营销对话的过程中实时生成标签的能力,并且它会在标签生成的过程当中优化话术。标签的生成不光支持关键字,还包括用户的轨迹、情绪、行为等多个方面。
在这一过程当中,AI可以根据用户反馈对标签进行实时更新,及时覆盖初始的错误标签。随着对话进程的推进,AI对用户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,当AI获得了标签之后,可以利用标签改变自己的话术,并不断向着最终目标发起进攻或者达成结果。这是在营销领域一定要做到并且要做好的事情。
同样,有了标签之后,还可以做更多的增长策略,可以基于标签进行策略分配。
第五,关于BI。目前,由于底层能力尚未取得重大突破,所以容联在BI方面运用的仍是过去的方法,即搭建BI报表。
在此过程中,如果客户觉得某项指标不够好,或者某一链路与其现在的业务逻辑有所冲突,可以随时反馈,我们可以敏捷地响应到BI的构建中去。
03
AI-CALL应用实践
(一)某头部保险集团全资子公司
近年来受利率下降的影响,部分养老保险的热度有所提升,但随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业务虽然在扩张,但过去并没有充足的团队储备,营销团队跟不上用户的订单,客户的痛点随之出现:首先是已有订单业务持续积累,电话打不完;其次是即使接通率可观,但转化率却始终得不到提升。
针对这样的痛点,我们的应对方案是:
第一是在案例清洗层面,把所有的案例先用AI进行外呼,筛选出不同意向的客户群体并做好标签,根据客户意向进行下一步服务,极大提升了人工效率。
二是AI本身和以前的客服不一样,AI营销本身是能够与客户进行交流的,在交流过程中,只要客户表现出意向,AI会自主进行下一步引导,并把得到的数据留存在数据库中。以前的销售是以电销为主的业务型销售,而现在,销售升级成了两重身份,既负责业务销售,同时又负责业务管理,管理着AI销售的4—8个席位,极大提高了人效。
经过这两个场景的优化之后,每年大约能为客户节省300多万成本。随着底层模型的进化,功能逐渐完备,人员操作越来越熟练,客户的收益将会越来越高。
(二)某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
该案例与上一案例中的业务场景不同,它是需要进行续费或者是二次回访的长尾场景。在这样的场景中,客户不希望通过人工处理业务,而是借助技术进行提效。完全用AI来执行业务,首先需要我们把话术搭建好,并在客户回馈之后,让AI自动提取会话过程中的关键字,对客户进行打标,对内容进行打标。之后再将这些有效信息反馈给业务团队,帮助不断改进业务场景。
虽然不同场景当中应用的是同一套AI架构和同一套AI能力,但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,仍然需要与客户深入沟通,进而定制适合相应场景的解决方案。
04
智能营销的下半场
一是能力解锁。今年Q3、Q4即将落地的能力包括“端到端”“监听”“打断”“多模态识别”“统一的标签自动归因”“进化”的能力,这其中有些是海外模型能够做到的,国内也有一部分正在进行,我们的能力时刻跟随国内的技术迭代在不断更新。
二是结构联动。即由人机协同变成模型驱动,这部分需要AI具备基本的场景辨识能力,即让AI去理解场景,让Agent代理业务。
三是智能体驱动组织转型,常见于现在海外比较前沿的paper或者开源项目组,他们追求的是用AI调用AI,把整个业务场景交付给AI,如此便只需把业务目标输出给AI即可,无需人工沟通策略。四是Agent超越知识问答到业务代替,让整个AI成为商业集合体,所有内容均由AI来进行推送。
图 嘉宾分享PPT
上图是通过AI的基础能力能够支持的业务场景。
在AI时代,类似于容联这样的SaaS服务商、SaaS能力提供者和toC的企业实际上都处于同一个战壕之中,只有各方相互的坦诚地进行深度沟通、互相理解,并且选择最适合的能力才能把业务做好。未来,希望各方一起携手共进,做大做强,再创辉煌!